在中国陶瓷史上配资讨论网,宋代哥窑瓷器是以其独特的「开片」之美,诠释了一种深刻而永恒的「缺陷」美学,成为了宋代文人审美精神的至高体现。
一、 来历:一段美丽的传说与未解之谜
哥窑的身世,是其第一重「缺陷」: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「章生一、章生二」的传说。相传在浙江龙泉,有章生一、章生二两兄弟,各主一窑。兄长的窑即为「哥窑」,弟的窑则为「弟窑」(即龙泉窑)。哥窑烧造出的瓷器因开片独特而被视为天成之作,名声大噪,竟引得弟弟心生妒忌,故意在哥哥的釉料中掺入草木灰,导致瓷器出窑后釉面全部开裂。兄长痛心之余,只得将错就错,用墨汁浸泡染黑裂纹,反而造就了「金丝铁线」的惊世之美。
这个传说本身就是一个关于「缺陷」转化为「美」的完美隐喻。而现实中哥窑的窑址在陶瓷考古学上未有定论。这种历史身份的「缺失」,反而为其增添了一层文化魅力。
二、 在「缺陷」中诞生的视觉特点
哥窑瓷器的所有特征,都围绕着「开片」这一核心展开:
1. 金丝铁线: 这是哥窑最显著的标志。瓷器出窑冷却过程中,釉层的收缩率大于胎体,从而产生天然的裂纹。匠人随后用墨汁、茶叶汁等有色液体浸染,填入裂纹中,形成深黑色的「铁线」。之后,细微的裂纹在岁月中经空气氧化,逐渐呈现出浅黄色的「金丝」。一黑一黄,一大一小,两套开片纹理交织重叠。
展开剩余67%2. 紫口铁足: 哥窑多采用含铁量较高的「紫金土」为胎,器口边缘釉层较薄,隐约透出深紫色的胎骨,称为「紫口」;底足无釉处则因氧化呈铁黑色,称为「铁足」。
3. 釉色与质感: 哥窑釉质厚润如凝脂,通常呈米白、粉青、灰青等淡雅温和的色彩,追求一种「润泽如酥」的玉质感。
宋 哥窑茶碗 成交价9,810,900 RMB
三、 鉴定方法:欣赏「缺陷」的智慧
1. 看开片: 真品的开片自然流畅,纹路深浅不一,「金丝」与「铁线」交织有度,后染色的「铁线」颜色沉着,渗入胎骨。仿品的开片往往生硬呆板,或过于均匀,染色的裂纹浮于表面,颜色鲜亮刺眼。
2. 看釉质与气泡: 真品釉面温润,常见有细小气泡(这是哥窑的重要特征之一)。现代仿品釉面则可能过于光亮或干涩,气泡分布均匀。
3. 看胎色: 「紫口铁足」是重要佐证。真品胎色自然,足部老旧感明显。仿品的「紫口」可能为人工涂刷,「铁足」的火石红显得做作不自然。
4. 看神韵: 这是最高阶的鉴定。真品哥窑整体散发出一种古朴的气息,仿品往往形似而神不似
南宋 哥窑粉青釉胆式瓶 成交价5,940,000 RMB
解析:器呈直口、长颈、溜肩、垂腹、圈足,形若垂胆,故曰胆式瓶。施粉青釉,釉色滋润,有出汗的感觉。大纹片呈蓝黑色,线条醒目有力,小纹片呈金黄色,线条纤细含蓄,色泽柔和。
宋 哥窑金丝铁线灰青釉鼔钉洗 成交价1,980,000 RMB
解析:圆口,弧腹渐收,底承三足。通体呈灰青色,口沿处饰鼔钉一周,巧妙的设计更富观赏性。全器布满 网状冰裂纹开片,釉色温润纯正,胎釉结合紧密,开合有致。器物造型古朴稳重,风韵古雅,不论器型、釉色、开片皆属上乘,珍贵难得。
四、 宋代审美观的极致体现
它坦然接受并赞美釉面的破裂,将时间的流逝(持续开片)和使用的痕迹化为自身美感的一部分。这种思想远比日本「侘寂」美学出现得更早配资讨论网,代表了东方美学中一种极高的境界——于残破中见完整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